宠物犬能否进公园之争一个折中解决办法在上海走热

城市公园、绿地能否带宠物一起游玩,历来是坊间争议话题,也让公园和绿地的管理者颇为头疼。

不让进,多少有些不近人情、不尊重多元化的市民需求。让进,如果发生狗和狗的争斗、人和狗的摩擦,怎么解决?

在公园里为宠物单独开辟固定区域——做一小块宠物乐园,成为现阶段流行的一种“折中”解决办法。

在上海城市更新中,用这种办法来达到宠物友好,已成为公园更新改造的热点,尤其一些位于老城区的公园。近来,原本就备受欢迎的和平公园的改造就引起不少市民关注。

历经22个月闭园改造后,和平公园在去年秋天重新开放。一个重要改变是拆掉了公园围墙,通过水体、绿植、景观建筑等软性手段塑造公园出入口,让公园景观和生活街区融为一体,市民也能24小时随意进出。

和平公园新设有宠物乐园,宠物乐园分为大型犬和中小型犬两个园区,分别坐落在公园一南一北的两个角落。与公园整体拆墙开放不同,宠物乐园置有隔栏,与周围环境分开。

“新鲜出炉”的宠物乐园,被利用情况怎么样呢?

2月2日上午,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在和平公园走访时发现,零星有人携带宠物进入中小犬只园区,大型犬园区一直空置。一方面,老城区住房面积普遍较小,周边居民更倾向饲养中小型犬,周边大型犬的数量较少。

另一方面,老城区公共空间有限,和平公园的宠物友好区域面积也较小,而大型犬园区比中小型犬园区更小,出现“倒挂”情况,面积为780平方米(大小接近一个标准足球场的九分之一)。这个范围还较难满足边牧、哈士奇等工作犬种大范围活动的需求。

既然公园整体从强调封闭、管理的围墙模式,进入到开敞、共治的开放模式,那么,公园里的宠物友好区域,是否有可能在某一天取消硬性分隔、拆掉围栏?

目前看来,在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,都还有不少路要走。

硬环境上,公园景观维护与犬只活动偏好之间有着矛盾。东岸集团浦江事务部副主任鲍伶俐曾向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解释:部分犬种喜欢刨地,会将绿地中的苗木、跑道损坏,导致其使用寿命变短,因此需要投入更高强度的维修频次和成本,这是许多财政不富裕、园林用地面积紧张的区和街道难以承受的。如此只能单独给犬只“划片”,场地多采用硬质铺装,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坏程度。

另一方面,虽然叫“宠物友好”区域,但主要功能是为犬类的活动服务。犬类作为团体生活且有着严格阶序的社会化动物,存在社交的刚需,因此,伴随而来争执和摩擦。狗和狗之间“茬架”殃及路人,或者发生“应激”攻击路人,诸多负面消息不时发生。

软环境方面,市民在养狗素质上确有参差,比如任由宠物犬随地大小便、以“我们家的品种没有攻击性”为由遛狗不牵绳,这些不文明养狗的行为逐渐成为一种固定印象,激起一些原本就不喜犬类的市民的反对,支持遛狗和反对遛狗的双方情绪容易极化。

在老城区,小公园、高使用率导致这种冲突更易爆发。为此,最简便的办法仍是“一刀切”设立围栏,让两边都能保证自己的利益。

需要区隔划片的背后实际是共识无法达成。

“爱犬”并非所有居民群体之间的共识。怎么才算文明养犬也尚未在所有爱犬主人中形成共识。而只有产生“主流”共识,才可能结为默契或契约,从而达成共同守护。这背后的逻辑与“社区营造”是类似的。

黄浦区滨江办副主任姜澳米曾向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表示,在老城区维持公园品质,需要比新区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。只有让公园时时保持干净,才会引起市民“我喜欢这种环境,所以我需要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”,让市民的素质被动式提升。

“不同群体如何取得共识,进而缔结非正式契约”,是宠物友好型公园、乃至宠物友好型街区需要应对的。在此之前,区隔、划片可以应对最基本的管理问题。未来,随着社区营造的进一步成熟,宠物友好型公园或许将迎来更弹性的建设和更新方式。

Similar Posts